卧虎 发表于 2016-2-27 14:40:27

小小说的长短与结构

       血的最大自由在血管里,水的最大自由在大海里,写作的最大自由在灵魂里。
       小小说是1500字内的艺术,是节制着写。长篇小说没有字数的限制,是放手写。其实逆向思维一下,小小说局限中也有无限的自由,长篇小说放手中也极尽局限和剪裁。
       客观说,大者能小,小者难大。大气者能小气,小气者不能大气。小小说作家要真正做强做大,最好是各种文学形式和其它形式也尝试一下,这样对小小说大有益处,只会使用一种兵器者难成大家,像孙悟空,十八般兵器都使用一下,拿定了最合手的金箍棒,十七般兵器自然都为金箍棒服务。
       小小说写成了楷书,长篇小说写成了草书,都不好看。最好看的该是行书和行草。因为从节奏上,从趣味上,这更适合人们自由自在的天性和审美习惯。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而为书圣;长篇小说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复活》因细腻奔放而成为东西方长篇小说的圣经。
       鲁迅的《立论》是小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小小说的珠穆朗玛峰。看了鲁迅写唐明皇、杨玉环的长篇架构,即使因病故壮志未酬,也不得不佩服他就是长篇小说的大师巨匠。单是那小小的故事核,思想核,就足以让你震撼吃惊,再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实也是通篇在宏观上以长篇小说之法结构小小说,只不过没那么严谨罢了。而这一点,老老实实讲,后世的小小说作家能从中领悟的并不多。
       再延伸一下,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在结构上比较,和《三国演义》比,《水浒传》在结构上似扁平和系列,不够浑圆和系统。尤其人物相对独立,结构上没有广泛而深刻的内在联系,故不如《三国演义》气势磅礴,深邃宏阔。也就是说,在内容上,也是结构上,《三国演义》是三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水浒传》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前者总体上是三条线,三个眼;后者是两条线,两个眼。即《三国演义》是三角关系,曲折多变;《水浒传》是双边关系,相对单纯。所以,前者的故事人物牵一动百,纵横交错,是浑圆状态;后者泾渭分明,非此即彼,是扁平均衡状态。《三国演义》是交响乐,是大江东去,是构造严谨,气势宏伟的摩天大楼;《水浒传》则在气度上,规模上,架构上稍逊一些。故内容决定形式,语言的叙述节奏,切入角度等等亦多有不同。
       由此而观小小说中的一些系列,看似宏大,其实零碎,不系统,缺乏章法。
       宏观上说,系列容易出乱拳,乱拳虽也可以打死师傳,但终因结构紊乱,难有博大精深,气势恢弘的气象。也就是说,它不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坦率说,即使目前一些成功的小小说系列,它的主题灵魂也是散的,人们的印象里常常只是个糢糊的区域概念,并没有分别感到它们是一个中国的厚重缩影。不是他们的笔不够老辣,而是由于它们在更高层面的结构上是散乱的,没有广泛深刻的内在联系造成的。试想,《红楼梦》人物众多,如果按《水浒传》的格局手法去写,东栽一棵梅花,西种一棵芍药,一定章法散乱,没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气象。但系列也有个最大的长处,它使作家有根据地,并在这个自己缔造的王国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可惜它往往因格局散乱而气象不够,但他又比没有根据地的作家强大幸运多了。不管怎样,它是作家一种明显的标志和徽章。如此讲,不是说看了《孙子兵法》就是孙子,读了《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但创作中思想思维的改变从来都是创新创造的源头。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若有更多的时间,相信以蒲松龄出神入化的语言和结构能力,涉足长小说,足够玩得转。而我也坚信当代小小说作家如以长篇小说之法结构小小说,也一定玩得转,也同样可以有自己的千转百回与波澜壮阔。
       大海是无序中有序,生活和长篇小说也是无序中有序。
       小小说呢?也可以无序中有序,也可以百川归海,以数不清立方的水珠构成自己的大海。

张邺文 发表于 2016-2-27 16:14:10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小说的长短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