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韩信 发表于 2019-7-11 09:57:45

徐小红副校长在全国小小说高研班16届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今天很高兴,咱们在开学典礼之前一个多小时,又收了一位新生。截至目前,这期招收94位学员,1位因为生病,遗憾退出,实际招生93人,比15届略少。15届创了高研班招生以来的新高,16届,在办班竞争压力比15届大很多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多学员选择咱们高研班,而且一大半是续读生,除了高兴之外,更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只有好好干,才能对得起各位的信任,不辜负小小说传媒领导班子特别是任总、秦主编等领导的重托。今天的开学典礼,其实是来之不易的。任校长推迟了党员学习培训的课程,今天又是带病来参加咱们这个典礼,领导对于咱们高研班的重视、对于事业的重视可见一斑。今天,我的编辑同仁几乎都来了,《小小说选刊》秦俑主编百忙中拨冗前来;《百花园》王彦艳副主编,刚刚发完稿,这边就上阵了;《小小说选刊》田双伶编辑,孩子尚小,也想办法脱开身来到咱们班里,与大家面对面交流;《小小说选刊》谷凡编辑,也是咱们高研班的讲师之一,远在新疆,机场等待飞机的时刻,也带来了美好的祝愿和殷殷的祝福。我的同事、校委会的刘战锋是发行部主任,兼职负责咱们高研班的档案和结业证办理、邮寄等工作;郭恒任新媒体编辑、网络管理等;财务总监梁红雯、出纳吴雪莉等,他们都为咱们高研班的工作付出了努力。今天有到场的,也有不在场的,一并感谢。我对于报名高研班的人员的创作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一部分是写作“大”小说比较擅长;有一部分写诗歌、散文比较得手;有一部分是写了一些小小说,但想进行规范化的训练,想成为这方面的高手的;还有个别人干脆就是“老生”常在——像陶波、马河静等人,在这里一边学习,一边搞服务,尽义务,其实我是非常感动的。无论是从创作“大”小说改为写小小说,还是从创作散文、诗歌转变为小小说爱好者,都不乏成功的先例,而且一些大作家本身既是多种文体的高手,又创作出质量很高的小小说作品,如王蒙、冯骥才、贾平凹等。咱们从15届又跟读16届高研班的白茅就是从“大”小说转而对小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集中时间来这里专攻小小说创作的。《小小说选刊》田双伶编辑是以散文和诗歌起家的,改写小小说后,很快就出了大名,几年的时间就出了一本小小说作品集,还有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前几天有学员跟我说起,小小说写得多,短篇小说的情节、节奏等把握起来就很容易。艺术是相通的,更何况同属于小说一个大的文体?小小说与生活紧密相联,许多小小说的场景、人物原型就在我们身边。但小小说小小说与生活紧密相联,许多小小说的场景、人物原型就在我们身边。但小小说易写难精,绝不可小视。小小说,虽然体量小,但能量不小。小小说照样可以写出大人生,表现大智慧;小小说一样可以滋润心灵,温暖人生,而且以其大众文化特质,似乎是最擅长。2018年8月,冯骥才先生就以其《俗世奇人》小小说集摘得鲁迅文学奖小小说奖项的首枚桂冠。我想这是起了一个好头,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 次。也许那个获奖的人就在你们中间。有梦想才有未来,有梦想才会实现。
祝福大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小红副校长在全国小小说高研班16届开学典礼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