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泽 发表于 2016-2-2 21:26:06

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 加强与改进文艺批评研讨会在京...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一年多来,文艺批评 在改善中推进。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引向深入,进一步发挥好文艺批评对于文艺事业把方向、领风尚、促繁荣的作用,1月27日,光明日 报社和文艺报社共同举办“加强与改进文艺批评”专题研讨会。近20位专家学者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工作论述的体会,共同探讨文艺批评的本质与 规律,就如何发挥好文艺批评的作用各抒己见。《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出席并讲话,研讨会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何建明说,当前的文艺批评风气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文艺批评的整体环境仍亟待加强,文艺批评应进一步彰显其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是关涉文艺创作能否健康发展的大课题,需要文艺批评家乃至整个文学界的共同努力,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  何东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国文艺批评工作存在的不足,也给出了改进创新的良方,确立了文 艺批评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是搞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批评家应当具有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不做人情的奴隶,不做私 利的同谋,不做权威的陪衬,不做庸俗的跟班。  文艺批评的标准与导向  文艺批评的标准是文艺批评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仲呈祥谈到,“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这四个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 点”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相互融合、与时俱进的结果。我们评论工作者要执行好标准,思维方式上要科学与辩证,要善于调整作家艺术家与 批评家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和环境。  丁国旗谈到,这四个标准既是一个普遍性的标准,又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是针对当下最具体的问题来讲的。“历史的”标准有恩格斯当年谈的“历史”的 内涵,但更多的是针对我们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人民的”标准也是这样,因为当下的文艺创作中对人民的认识是不足的;“艺术的”标准,比如说现在的一 些网络写作,只是在码字,没有艺术的追求;强调“美学的”标准也有针对性,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审美精神,但我们现在丢掉了。  刘琼谈到,“历史的”是首要标准,它抓住了文艺的本质,看到了文艺创作的具体性和相对性。近年来文艺批评出现的一些问题,与这种“历史的”标准 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历史的”,往往体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两种,但在批评实践中,它主要表现为方法论。在文艺批评中,强调“历史的”这一标准,是对文艺本 质具有了深刻的了解。  刘大先认为,“人民”与市场意义上的“大众”也是有区别的。在市场社会,“大众”更多受到资本的影响甚至操控,但是“人民”应该有自己的主体性在里面,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际上是确立一种价值观。  “说真话,讲道理”  针对批评性意见不够,白烨谈到,我们可以通过话题谈现象,通过现象来联系作家,逐步开展。长期以来,作家很难接受批评的意见,“有时候你不要说 批评,表扬得不够他都不满意”。这个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先要逐步地由浅到深。我们要考虑怎么做好,怎么做才有效,如果不考虑效 果,有时可能适得其反,对他的批评反而可能成为一种市场或意识形态上的卖点,失去了严肃性。  雷达认为,现在不但批评难,谈问题也很难。他最近写了几篇文章,不是针对具体的人,而是针对一个很大的现象,但文章发出来后,到现在也没人接 招。你提出问题,也没有回声,没有争议、争论和深化。想要真正出现一个畅所欲言、敢于批评、有争鸣的环境,克服批评的过剩与不足,需要共同努力。  王一川认为,探讨文艺作品的标准问题,需要挖掘本土的美学基础。中国的文艺作品要有“兴味蕴藉”,就是让你在兴味之余不断地感动,就是要有感情,有品位,有言外之意,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马建辉认为,我们的文学话语体系应该挣脱西方观念及其话语体系的影响。有些学者直接套用西方学术思想、话语和方法来阐释说明中国文艺经典,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国经典,损害了其意义。  张清华谈到,批评家的主体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自认为是一个接近于专业性的读者,“我得小心翼翼地和作家商量,您这个作品,写得好或者不好,咱们商量一下,对话一下”。所以,我们古人的“知人论世”式的批评,还是非常可取的。  参与时代精神的建构  文艺批评在时代精神的建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每一个批评家身上都背负着责任。张莉说,批评从业者应该有艺术敏感性,应该认识到观众和时代已经表 现出了它内在的精神诉求,应该尽可能辨析和表现这样的追求。批评家的任务就是要能勾勒我们时代文化上的共同趋向,表现我们时代内在的心智生活。  丁亚平谈到,电影批评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多方面形成自觉:一是批评的眼光;二是回到影片;三是电影批评和其他的文艺批评一样,也离不开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体验感悟。  徐忠志说,评论媒体要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也要探索传统批评媒体跟新媒体融合的问题,探讨怎么把好的作品评论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使更多年轻的文艺受众能够看到。  傅逸尘谈到,面对当下中国社会复杂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优秀的批评家会饱受思想的困惑、精神的阵痛和心灵的煎熬,惟其如此,才可能真正把握住时代的脉动。文学批评需要生产出贴近世道人心、洞穿时代迷雾的有智识的思想,从而有效地介入创作并最终参与时代精神的建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 加强与改进文艺批评研讨会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