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园 发表于 2016-5-12 16:16:40

【理论之窗】小 小 说 的 写 作 艺 术(顾建新)

本帖最后由 刘满园 于 2016-5-12 16:29 编辑

                                                                      小 小 说 的 写 作 艺 术                                                   (2016年5月1日在郑州小小说高研班上的讲课)
                                                                                    顾建新       小小说的文体特征:       要写好小小说,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小小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殊之处。换言之,有什么写作上的要求。它与小品文、散文,杂文,故事到底有什么区别?对同是小说文体的中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又有什么样的不同。我们有的学员在写作上出现的茫然,或偏差。从根子上讲,就是对这种文体不了解,或了解不透造成的。因此,要从事写作,就要从根本的问题上着手。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讲。中国小小说发展的历史。       我们这里做一个很简要的回顾。最早的小小说,是郭沫若在20 年代发表在《学灯》上的《他》,300字左右。后来,巴人又发表了《河豚子》。在“左联”和延安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小小说。到了1958年的大跃进期间,掀起了小小说创作的高潮。1959年,茅盾发表了《一鸣惊人的小小说》,进行了鼓动。赵树理等作家都积极地参与。先后出版了10多本的小小说集。但很快就退潮了。原因是对这种文体的特征并没有深刻的探讨。当时,认为小小说是小说+新闻的一种文体。到了80年代,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文学事业有了大的发展。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微型化的东西更适应人们的需求,再加上报刊杂志要扩大发行量。所以,大量地提倡这种文体,小小说便借着东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80年,北京晚报发起了《一分钟小说》的征文。获得一等奖的是《春风沉醉的晚上》。从此,一石激起千重浪,全国写的报刊和学会都组织征文,征集稿件,出版集子。给这种文体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但在那个时期,对这种文体还不是很清楚。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一分钟小说,台湾叫迷你小说,有的叫一袋烟小说,有的叫瞳孔小说。等等。经过了三十年小说家、理论家的不懈努力。今天,小小说已经从星星之火,发展到了燎原之势。现在,在名称上还不能统一,在黄河以北称为小小说,黄河以南称为微型小说。虽然名称一时还统一不起来,但两者对文体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现在,我们对这种文体的特征,已经有了很清晰的了解。当前,小小说的发展态势非常好,在世界华文作家中,中国的小小说处于前列。新的作者不断涌现。每年出版的小说集难以统计。以小小说创作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已经有100多位。特别是前年中国作家协会,已经把小小说列入了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范围。参加这个中国短篇类的最高文学奖,说明社会已经认可了这种文体。它的前途是光明的。同学们要很好的努力,是大有希望的。       小小说的文体要求       什么是小小说?现在在国内、国外都没有一个很权威的定语。大家多引用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罗伯特.奥法弗斯特的提法:“小小说在1500字中包含了短篇小说的全部内容”。这里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字数控制在1500字内。二是要有小说的基本要素。概括起来。一是微小。二必须是小说,而不是别的。有人形象地说,小是它的外型,小说是它的内核。说得非常的准确。       字数的限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人提出,这是不是太苛刻了?2000字不行吗?3000字不行吗?为什么要限制得这么死?上海的世界华文大赛,就提出,超过1500字,写的再好也不能入选。       这个问题,很值得重视。我们规定1500字,不是单纯的字数的问题,是告诉你,一定要高度注意这种文体的特征:就是要在很小的空间里写作;这是这种文体的劣势,也正是它的优势和特色。著名作家柯灵形象地把它比喻为“螺丝壳里做道场。”字数的限定,就决定的这种文体的体形,并由此决定这种文体与短篇、中、长篇小说完全不同的写作方法。小小说由于字数的限制,就规定着它很特殊的写法:       小说的开头,不能放开笔墨,不能像短篇小说那样细写人物的背景、环境、景物、情感……一开始,就要直接进入故事。并造成悬念,强烈地吸引读者。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开始用了三分之二的笔墨写景物。这在小小说中是不允许的。       一般小小说要写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不能有不相干的人和事插入。主线要十分清楚。我们初学写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叙述的事情太多,插进不必要的零碎太多。结果冲击了主线,冲淡了主题,厌烦了读者。要舍得割爱啊!契诃夫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什么是雕刻?就是把不是脸的地方都刻掉!泥堆得多了,还能看见脸吗?       同时,事件的进程叙述必须非常简洁,不能赘述。最好用空白、跳跃、含蓄等手法来写。例如,新加坡。张挥的小说《金桂,你等等我》写一个女人几十年的变化:“两条小辫子在后脑勺一下一下地弹跳着”、“一条马尾的发辫在后脑勺一下一下地弹跳着”、“一头蓬松凌乱的头发在空中飞舞。”、“他抚摸着她满头的白发。”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几十年的历史,作者用跳跃的有代表性的语言就写尽了。二是人物的处境,写的非常的含蓄:一头蓬松凌乱的头发,满头白发。说明生活的境况非常糟糕。有时,用一个有意味的细节,也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说,日本电影《望乡》有一个镜头,写一个记者给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一根烟。这个女人把烟放在鼻子上闻着,连说“好烟、好烟!”
这个细节告诉我们:一。她是懂烟的。年轻红时吸过很好的烟。二。现在已经衰落了。很久没有吸这么好的烟了,所以,非常珍惜。小小说要让细节给读者回味、思考。而我们的作者,读者已经明白的事情和哲理,还要喋喋不休地用更多的解释性的语言,生怕读者看不懂。这样,势必拉长了篇幅。       必要的人物背景介绍,也不宜直接写,而用插叙和补叙。       总之,由于小小说字数的限制,要求我们的写作必须做减法:人物减、情节减、叙述性、解释性的语言减。抒情性的语言更是要大删!甚至一句不要!       结尾要一锤定音,一笔结束。让读者在惊愕中,在震撼中回味。我们有些小说,没完没了,讲清楚了还要讲。就像我们已经吃得很饱了,再加一大碗饭,再上一大桌菜。这样,即使再精美的东西,也让人难以下咽。       小小说由于字数的限制,因此不能写大的场面,大的事件。要选择小的事件和场面,做到“以小见大”,“大题小做。”即从“一粒石子见大千世界”、“一滴水映照太阳的光辉。”同时,最好就写一个事件,一个场面。而不写几十年发生的事情。例如,美国作家写的《德军留下了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了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俩走到路灯下。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了起来。这篇小说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情,900字左右要反映这样一场宏大的战争是根本不可能的。作者巧妙地避开战争的大场面,只选了士兵与情人见面这样一个只有几分钟的极小的一个场面,却写出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法弥补的精神创伤。曾有个非常著名的电影《魂断蓝桥》。这篇小说虽小,但于电影揭示的主题是相近的,同样有着震撼力。这篇小说的情节与细节也非常缜密——由此可见,即使是几百字的小说,也要精心策化。小说的几个细节值得琢磨。先是士兵在昏暗的灯光下,所以没有看出女人。然后写两人来到路灯下,这才揭示了事情的真相。这就很合情理。同时,小说善于采用暗示性的语言,很有深意。如写女人大胆地捉陌生人的手,用吃醉酒的语言说话,暗含了她的妓女身份;那士兵得知他的女人成了妓女后的震惊、愤慨、哀伤,小说也只写了一句:他的手指嵌到女人的肉里。试想,手指嵌到肉里,这个“嵌”字是一个有多大力度的词语!我们由此感到了小小说的艺术魅力:在极短的语言中。爆发出冲天的能量。就像原子弹,虽小,但其威力,难以尽诉。       这篇小小说的叙述非常简洁,没有一点无关紧要的话语;作者没有一句旁白。深刻的内涵,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小小说的写作艺术       首先,小小说一定要有故事。如果没有,读者就不爱看。感到不吸引人。我们写作不是为了自己读的,是给别人读的。每个作者会有自己的爱好和写作习惯。如果写作不是为了自愉自乐,要发表,要让读者喜欢,就要考虑读者的阅读爱好和要求。为了读者,必须收起自己的那一套,去研究读者的心理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初学写作者,先学会编故事、讲故事,这是基本功。一定要练好。       这里,又有一个常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小说和散文到底有什么区别?       小说要注重情节,有故事有人物。不能出现抒情和说明性的语言。散文结构一般比较散。没有一个完整的事件,主要是为了抒发情感,可以有大段的直抒胸臆的话语。主题可以直接说出来!小说的主题不能直接点出,要用暗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其次,有人问生活和写作是什么关系?文学作品来自现实生活,因此,一切要从生活出发,要时时刻刻观察周边的生活。菜场、马路、超市、电影院、车站,广场,单位。。。。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可以写成一篇小说。现在许多电视剧不都是写的邻里和家里发生的事吗?怎么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呢?一定要对身边发生的事感兴趣,要特别的敏锐。一个对生活不热爱,对一切都不喜欢,无动于衷的人,是不能成为好的作家的。       我们来学习两篇出自生活的好作品《零点电话》和《张木驴脱贫记》       这两篇小说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来自现实生活。没有生活的体验。靠编是写不出来的。       细致观察了生活,一方面有了创作的素材。同时,另一方面也获得了鲜活的细节。小小说虽然篇幅短。但一定要有细节。这样,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读过了什么都留不下来了。请看《煮干丝》       另一方面。生活本身并不是文学,要有提炼、加工、再创造。生活中没有一个有头有尾,非常曲折的、完整的故事。文学界有一句口号是:要善于把生活提升到艺术品的高度。可见,文学作品,应该高于现实生活,因为它是生活矛盾的集中、升华。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我们有的学员的小说,为了吸引人,虚构是够大胆的了;但一过度虚构,写过了头,脱离了实际,就让人不相信了。例如,一篇写爱情的小说。男方有一天看见女方跟一个男的很亲密地遛弯,就认为女方有外遇了,于是分手了。多年后两人相遇,男人问女人怎么回事?女人说那男的是我弟弟!这么简单的问题,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事,竟破坏了一对有情人。这样的小说简直不可思议。我们的小说当然到不了这么极端的地步。但不真实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解决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我们再来谈小小说的写作方法。       区分两种类型       写小小说。除了刚才说的从生活中选材。之后要注意的是,区分小小说的种类。因为不同的种类决定小说的不同写法。       第一种:写事件为主。这类的小说,人物为其次。即人物的音谈笑貌要略写。       写事件的小小说,也可以有两种。一个是集中在一个场景,写一件事,小说时间很短。如白小易《客厅里的爆炸》。第二个是有2——3个事。时间较长的。这类的小说,要有一个核心——即重点写一件事,其余的略写,不能平均使用笔墨。       无论是一件事,或二、三事,都要注意不能平铺直叙,中间要有曲折,要掀起风浪,最后要有高潮。这就是孙方友提出的“翻三番”。       我们先看看好的小说。徐惠芬获蒲松龄文学奖的《文玩核桃》、余显斌的《生死狙击》、宗利华的《杀手》。第二种:以写人为主。       这类小说,事件退居第二。即不注重故事的曲折,所选事件只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       要在篇幅极短的小小说中写出突出的、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准人物的性格定点:即人物是什么个性,作者心中要像明镜似的,读者看了,也要一目了然。而不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小说的所有情节,都来紧紧围绕人物的这个性格来写。如《丰碑》       这个人物一定要很不一般,性格很个别,就能让人过目不忘。如冯骥才的《苏七块》。       突出人物形象的几个地方是:外貌。如曹德权的《憨崽》开篇就写出人物丑陋的外貌“憨崽儿憨。没长相,矮个儿,小恼袋瓜。歪嘴儿。憨崽爹娘是近亲。”极写其丑,为他后面敢于揭露乡镇干部的腐败作了一个反向的衬托。动作。抓住人物不同寻常的动作,突显人物。如墨白的《猪头三》。语言。人物有特色的语言,特别是口头语,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如王奎山的《红绣鞋》中写老大娘的一段话:       停了一下,又自言自语地说“你说说你咋忒傻嘞你个龟孙!一团一千多号人,人家都平平安安地回来了,偏你……”说着就提高了声音:“人家都知道有爹有娘有老有小,偏你个龟孙啥都不知道哇,我的傻儿我的憨乖乖……       这段是纯悴的农村老大娘的话语,称自己的孩子是“龟孙”“傻儿。憨乖乖”。同时,这段话,把人物心中的爱惜、痛心、懊悔像火山爆发般喷射出来,炙考着读者的心。这是血写的文字,戳痛读者的心灵!我们的小小说需要的是这样掷地做金石声的语言。人物的语言必须精选。必须以一当十!       把人物放在非常危急的关头,彰显出他的英雄本色,也是一个方面。如:王培静的《军礼》       通过平凡的事件,写出人物深藏的灵魂,是一个特别高明的写人的方法。如《舞戏》。       跳舞的事件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但作者竟然挖得       这么深刻。让我们不能不赞叹作者的构思。这里的写法是用了强烈的对比:人前人后,真真假假。对比是刻画人物非常好的方法。欲擒故纵,能达到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如《军事演习》。       小小说开头与结尾的艺术(一)、小小说的开头开头一定要简洁,一笔就插入故事。且要有吸引效果,要善于设置悬念,一开篇就紧紧抓住读者。       同时,不能千篇一律,要灵活机动。开头没有固定的写法,要根据具体的作品而定。       下面,介绍几种开头的方法。写人物。       如果小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可以有以下方式:       (1)、写出人物的外貌:         如:“生伯瘦瘦的,细高个儿,面容白皙。走路一步三摆。看似手无缚鸡之力,像个娘们儿。”         外貌,要抓住人物的特征,给人鹤立鸡群之感。甚至可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来写。      (2)、突出人物的特点:       王如龙水性非常好,先说他踩水,双手在空中,全凭两条腿两只脚,只踩得半个身子探出水面,露出了肚脐眼儿。再看他潜水,能潜在水里一袋烟功夫。       这里,所写的人物的技能,一定要在后面的情节中发生作用。契诃夫曾说过,如果舞台上挂了一杆枪,一定要在后面放响它。同时,小小说的篇幅非常短,一枝一节都不容旁逸斜出。写事件。       写事件的小小说。开头要点出中心事件,要设置悬念。       (1)、李九玲从来没有如此凄凉过,有时恍惚。都是一个瓶子闹的。       (2)、病来如山倒。王小花一被查出是得的那个病,精神就垮了。原本圆滚滚的身子。没几天就成了光架架。       (3)、市杂技团即将来小镇演出。海报早在一周前就贴遍了大街小巷。海报上附有节目单。其中有一个魔术节目“大变活人“,很吸引人的眼球。       (4)、小城金水湖畔,突然传来阵阵呼救声。一个小男孩在水中挣扎。孩子看上去七、八岁光景,穿着红白相间的校服,非常醒目。       (5)、 天刚蒙蒙亮,我的眼睛还没睁开,老妈就打来电话,声音喑哑地说,家里遭了贼,她的1000元钱不见了,都是过年收的红包钱。       点出中心物件。       开头就写出与情节有关的物体,全篇就紧紧围绕这个物体展开。如:“歪瓜甜。那是欢乐镇上在说二歪种的西瓜呀,纯天然,不催熟,甜得很。”以写景物开头。小小说的景物描写,不能等同于散文的写景。一是不能放开笔墨。二是要为情节的展开服务。       如:打野兔最好的时候是下雪后。不管雪大雪小,只要有雪,野兔出来活动时,就会在地上留下脚印。有了脚印指引,野兔一打一个准儿。       浸泡在刺骨的湖水中,饥寒和高原反应让他的腿肚子不听使唤。他的心随着雪山背后的夕阳慢慢往下沉。以民俗为衬托的背景。       如:泗州城奇人怪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这种写法,很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二)、小小说的结尾。       结尾在小小说的创作中有非常大的意义,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它可能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为之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尾巴的艺术》。著名作家柯灵在一篇序中也提到,小小说结尾的那一笔“点穴”,令人回味不已。大家们如此高度地重视结尾,正是切中了这种文体的要害,甚至可以说,抓住了创作的核心问题。       小小说这么短的篇幅,情节不能太复杂。事件不能写的太大,不能过多的抒情。那,它靠什么打动读者呢?有许多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巧妙的结尾!灵动性、巧妙性、深刻性、震撼力、回味力。。。。。许多都集中在结尾处体现出来。       小小说结尾多用陡转,被人们称为“欧。亨利”的笔法。现在有人提出“告别欧。亨利”的口号,是因为一些作者在创作中手法运用雷同、机械,且用得太滥,因形成模式而适得其反。实际上,这种手法能够沿用几十年,说明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能因某些作者的失误而轻易地否定优秀传统的科学性。同时,它还有许多未知的广阔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开发!       人所共知的是,“陡转”可以取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就是有意阻隔读者的“期待视野”,因作品的别开生面而给人带来一种想象不到的喜悦,造成读者的情感刺激与心理冲击。作品也因这种刺激和冲击的大小而产生不同的震撼力。       但实际上,“陡转”的方式是纷纭复杂的,功能也并非一样。       仔细考察具体的作品,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种方式:      1.破题,即小说的主旨在前面的情节展开中并不清晰,甚至有意写得扑朔迷离。正在读者感到不知所云时,结尾的一笔,犹如“点穴”,令读者恍然大悟,既感悟作者诉诸的哲理的深刻,也获得小说巧妙构思带来的快感。       典范的作品当推《独臂村》(泰国 克立.巴莫)。小说写一个农村的奇怪景象:孩子生下来一律砍去右臂,而只留左臂。结尾点破了其中的奥秘:村里决定:“不管谁家生孩子,一出娘胎就得砍掉右臂......免得他们成人之后去举手投票,出卖灵魂。”这一笔,一下子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是揭露当前选举的虚伪。这个结尾,不仅消解了读者的疑窦;更重要的是将荒诞不经的故事,巧妙地导引到批判社会弊端的层面,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再如《失手》(蒋先平)。小说写一个“神偷”,一直跟踪一个中年农民,虽用尽心计,但最终也没有得手。如果仅仅写小偷的失算,情节再曲折,读后也难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这篇小说结尾写小偷眼睁睁看着中年农民把两万块钱交到了学校,而发出感叹:“出手太晚了,两万块钱让学校拿下了,我是暗处偷,人家是明里要啊,这世道啥时变得这样了呢?”       真是令人震颤的一笔!前边所有关于企图偷盗的描写原来不过是为此做的铺垫!结尾处这重力千钧的一拨,顿时掀起读者心潮的冲天巨浪!又引发多少愤懑与联想!这个结尾真具有化平淡为奇卓,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功力。      《驳骨神医的神话》(何百源)也写得十分蹊跷:小说前半部有意放开笔墨写一个“驳骨神医”治疗跌打骨伤的绝妙,让人不禁十分向往;正当人们赞不绝口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结尾处老人的一番话不啻给人一个当头棒喝:“当一个人走红的时候,就会伴生出一批神话和传奇文学作者。”这个点破,就有更深的意义与更高的层次:将身边的锁事记述上升到了对社会本质犀利剖析的高度。       2.颠覆,是指结局不仅出乎读者的意料,而且完全违反了前面情节的发展逻辑。这里,因果的线型思维链被彻底打碎了:结尾不再是前面事件水到渠成的自然延续,而是一种反叛。       《走钢丝》(日本 . 星新一)虽只有几百字,却写得出神入化。小说写一个男青年去追求一个中年妇女。目的是掐死她,夺她的财产。正要下手时,警察来抓捕了。男青年仓惶从楼上跳下来,逃跑,摔扭了一条腿。警察追上了他,却告之是来抓那女的——那女人常靠杀死与她缠绵的男子发财!小说正常的逻辑应该是:男子欲害富婆夺财——警察及时赶到——救了女人——抓住了犯罪嫌疑人男子。现在的事件与结尾完全是违反常见的生活场景,与人们的习惯思维逻辑完全相反——真正的杀人犯是女人!小小说就是要靠这种异想天开来征服读者,以显示出这种文体的特殊艺术魅力!而我们的小说往往缺乏这样的“深加工”,缺乏出人意外的想象,使十分宝贵的素材失之于平庸!       《主任的儿子》(今声)写办公室的一群人在看到主任全家福的照片时,齐声夸他的儿子有福相,将来有无限的前途。结尾却是主任告之大家:他的儿子患先天性痴呆症,五岁了还不会叫“爸妈”。反向的结局,因其给读者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而形成冲击,以此带来阅读的情趣。      请看一篇绝妙的国外的小小说:      漂亮的新邻居      我喜欢一个人站在窗户旁边,偷偷地欣赏街上那些来来往往的美女们。(一笔点出主人公的个性)      前几天,我注意到对面搬来一位漂亮的女士,金色的长发随意地搭在肩头,修长的大腿穿着性感的裤袜。(这里不单单是人物的外貌描写,也是写出了主人公的一种心理,一种想入非非的思绪。很妙。)      她似乎是个单身妈妈,身边有一个两、三岁的男孩。(注意,这个铺垫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后面的陡转就失真了。)       这天,吃过晚饭,我又站在窗户前偷地观察她,而且还用上了望远镜。(“望远镜”使下面的观察很自然了。)这次,我发现她与平时不大一样,显得有些坐立不安,她在房间里来来回回地走动着,有时也站在自家窗户旁边一个劲地朝我这边张望。       我正感到纳闷的时候,忽然看到她从自己家走出来,穿过街道,直接来到我家门口。(这里,也有失误的一笔:前面写她住在我家的对面。这里又写“穿过街道”,似乎有矛盾。)       还没等她按响门铃,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门。(也需思考:她没进门。男人怎么就知道来了?)       “先生,你好!“她满脸绯红地和我打招呼,(非常值得琢磨的一笔外貌描写:“满脸绯红”——让人遐想:女人究竟想干什么呢?)最近我感到非常寂寞,今天晚上我实在忍不住了,想出去潇洒一下,先去酒吧喝点酒,然后去舞厅跳舞,最后我还要。。。。。。:说到这里她停住了,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一连串的铺垫,使情绪渐入高潮。“意味深长”在这里用得很巧!删节号用得恰到好处。)       我差点不能自己,但我还是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啊,人生苦短,该享受时就得享受。”(有诱敌深入的深意。)       “先生,请问你今天晚上忙不忙?”女邻居那双美丽的大眼睛直勾勾地望着我,让我魂不守舍。(继续铺垫,而不是一下就点出真相。)       “一点都不忙,我今晚正好没有任何事情。”我忙不迭地回答,生怕这送上门的艳福又飞走了。(再铺排一笔,造成水涨船高的态势。)       “太好了!”漂亮的女邻居兴奋地对我说,“我想请你帮我照料一下孩子,行吗?”(在小说的高潮处,突然跌落下来,完全出人意外的结局造成的落差给读者心理以强烈的冲击,使小说虽短,但余音缭绕,令人回味不已。)       小小说的结尾陡转是作者反复观察生活得到的突然的醒悟,是智慧的结晶,是艺术闪烁出的巨大光芒。犹如原子弹具有的非凡的能量,在倾刻间的猛然爆发。要高度注意小小说的结尾,甚至要全力以赴地反复思考这个结尾,怎样写得精彩,怎样写得出人意料。它可以决定你这篇作品的成败,决定能否让人回味无穷。 这里。再提示三点:(1)陡转的火候非常重要,过早揭示让人兴味索然,(有的学员在小说的三分之一处就揭了迷底。不妥当。最好最后一句才揭开。)      (2)小说前半部一定要要多层的、大力的铺垫。铺垫不足就转,没有力度。就像瀑布。一定要把水引到很高的山上,突然一开闸。水就会汹涌冲下。例如《约会》, 张记书的《证明活着》      (3)陡转一定要出新,要出奇、要出巧。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反成说、反惯例。突破已有的思维模式。甚至不惜反逻辑。我们一些的小说结尾,想象的胆子不够大,有的还超不出读者的思考范围。读者能想到的,我们一定不要写。       但也要注意符合生活的真实,否则就虚假了。如有一篇小说写一个女人跳河,原来是假跳河:目的是让和她妈有矛盾的邻居来救她,以使两家和好。这样的编造,只能是贻笑大方:谁拿生命开这个玩笑?      3.转移,是指结尾出现了前文所未曾有过的元素。而这个元素恰恰是小说的重心所在。“王顾左右而言它”,“顾左右”不过是虚晃的一枪,“它”才是重心所在!阴差阳错是这类小说突出的特点。      《秤砣》(魏金树)写我第一次做买卖,在秤上做假,哄了一位大嫂。但当大嫂回来,我惴惴不安,感到做假即将被揭穿时,大嫂却连连夸我做买卖诚实。原来,她把我卖过的香蕉到一个卖鸡蛋的老汉那里秤了,还多了半斤!结尾处这个老汉的出现,刻画了一个更贪婪的小贩的形象。“我”与他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新的元素的出现,表面上看,让人感到突兀,实际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作品令人回味之处也正在这里!   《长寿理由》(贺鹏)写一个小区老爷爷、老奶奶都在积极锻炼身体。一问,他们锻炼的原因不是为了长寿,竟是因为交不起存尸费、运尸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墓地费!按照常理,锻炼是为了长寿——长寿又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但这条思维链在中途发生了转移,成为了:锻炼是为了健康——健康的目的是为了省去丧葬费等多种费用!       如果说,“颠覆”是使用对比形成正反落差以造成读者心理上的冲击;那么;“转移”则是利用引出新境界形成“出乎意料”的新格局让读者喜悦(或震撼)。两者方法不同。但同样具有美学价值。       4.释疑,是小小说结尾最常见的方式。小小说多用设疑———扩大疑问——释疑的结构图式。这类小说成功的关键是,如何“释”得巧妙,“释”得精彩,令人叹为观止又回味无穷!      《二十年后》(美国欧。亨利)、《霍拉斯的厄运》(英国 坎宁)、《回乡魂》(新加坡连秀)、《枪》(台湾林双不)、《永远的门》(邵宝健)、《小站歌声》(修祥明)、《走出沙漠》(沈宏)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我们仅以台湾林双不的《枪》为例,来谈谈。小说写“我”一次到很远的地方去,第二天要赶回来上课,结果就乘了一辆回头的计程车。不久,“我”就后悔了,因为觉得上了一辆歹徒的车。一路上,非常紧张!终于在天快亮时,平安地回来了。在下车时,只见这司机比“我”还紧张——连车钱也不要了,开车就狂奔了。“我”下车时才发现,“我”的背包里露出了一个长长的枪管——那是“我”给孩子买的玩具枪!好的小说结尾应该是让人拍案叫绝的!       结尾的陡转还可以有许多。百花争艳,各具特色,心裁别出,云龙变化,应是它的特点。雷同、模仿、生造是它的死结。       结尾的巧妙陡转,是作家睿智的体现。在谈到小小说的创作时,王蒙提出了一个极精彩的建议“亏你想得出”。我们常常感慨大家们的奇思妙想,却很少去钻研其形成的原因。这决不是一时的灵机一动,也不是某天早上醒来的突发奇想。这是作家长期细微观察生活,时时思考琢磨、反复修改的结果。同时,在小说的构思上也要下大的气力。首先要有全篇整体的巧妙构思:即小说不是仅仅只注重在结尾的“穴”上,从开篇的设局,到反复的铺垫,到陡转的时机把握,到转后的收束,都极有讲究!既要巧妙,又不能露出刻意雕琢的人工斧凿痕迹,这是很难把握的。       我们在创作中,不妨打破常规:即小说不是从开头写起,而是先构思好很巧妙的结尾,再倒回去写故事。我提出:小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很震撼人的“核”。这个“核”可以是深刻的主题,可以是曲折的情节,可以是突出的人物,可以是让人难忘的细节。可以是鲜活的语言。同时,就包括艺术的结尾!       这个“核”如同原子弹的核能。有惊天的力量!小小说的作者,一定要有“众里寻它千百度”的功夫,一定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梅花香自苦寒来,创作的成功不能是一蹴而就的。同时,要多读范文,西方的,东南亚的、港台的小说与我们大陆小说的构思很不一样,很有借鉴的地方。有人说:写作是阅读的儿子。这句话值得深思!       当然,奇灼而不失真。真实是艺术作品的根。如果失去了根,再艳丽的花朵也必将枯萎。一味追求结尾的奇巧,到了违反生活真实的地步,只能是舍本逐末!       为了同学们写作的尽快提高。我提出建议:每篇小说写后。都要设计2——3个结尾。从中挑出最好的。如果还不满意,就放一放,再想一想——直到满意为止。陈主任的第一篇小说《两只山羊》,她改了5遍结尾,直到我认为可以了才放手。结果,一下有4个杂志同时发表了。我们的学员有急躁的情绪,刚写完就拿出来,让老师去改。而自己不能下功夫思考。有的很不成熟,就希望老师推荐发表,长期这样下去,就不能很快进步!       (三)、声东击西      我把小小说比喻成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新四军。避开正面战场,善出奇兵。因为其很短的篇幅,就不能像写短篇小说全面铺开,而要会声东击西,侧面迂回,旁敲侧击。正话反说,歪打正着。不能打阵地战,消耗战,要打游击战、麻雀战。要新、奇、巧、怪、偏、刁,小小说最不能容忍平庸,四平八稳!要想人之未想,想人之不能想、不敢想。大胆变形,才能在极端的篇幅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刺激!       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司玉笙的《书法家》它可谓开了这方面的先河。是目前国内外引用最多的小说。       现在,全国有许多的小说征文。怎么才能获奖?要麽是写真情的、感人的。如果没有,就在构思上下大功夫,写别人想不到的。如全国税务大赛的征文。正面写——讴歌交税守法的,不好获奖;反面写,揭露偷税漏税,也不容易得奖。新疆作家刘殿学,通过一个经理的遭遇,很巧妙地回应了主题,获得了一等奖!再如:揭露假冒伪劣是现在新闻中常提的事情,写的不好,就不会有人看,因为太熟悉了。一定要写出新意,才能吸引人。 一篇《牛讼》写的幽默又深刻。       再如一篇获全国“飞龙杯”大赛奖的《麦场上》,仅有200多字,却写得异常有趣:麦场上,一老汉在打场:鸡、猪、鸭都来抢吃麦子。老汉屡轰而不奏效。一过路人只喊了一句,顿使鸡、猪、鸭望风而逃。他喊的是“检查团来了!”检查团的所作所为,一字不写,他们的劣迹却跃然纸上!小说真是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      再如刘殿学的《特异功能》,写新来的王主任有一个特殊的能力:无论多厉害的蚊子,都不咬他。这事传到了县里,经检查,原来他血液里的酒精含量达200%。“新来的主任”,过去在原单位的工作如何,未来怎样工作,都不必再写了。       小小说一定不能写得太实、太死、太满,注意以少胜多,以偏概全,以侧代正,如云龙雾豹,讲究会“藏”,要善于跳跃、隐含、空灵,要善于融会贯通地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一句话,要会突发奇想!       记住:小小说是一种最讲求智慧的文体。(四、)善于挖井        小小说怎样才能主题深刻?       有两个方面。一是向社会的深层开掘: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揭出某个生活的哲理;或是揭出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本不知道的带来的危害!让社会警觉。       如许行的《立正》通过一个国民党连长的动作——一听到蒋介石的名字,就马上“立正”这样一件极小的事,反映出强权政治使人异化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这不仅让我们对历史反省,也对现实提高警惕。       《联词》写幼儿园老师让学生用“爱”联词,结果,几岁的男孩女孩的回答是“爱情”、“恋爱”、“亲爱的”。。。。这些红红绿绿的祖国的花朵竟然被污染成这样!小说场景虽小,却辐射到我们的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家庭。。。。。诸多方面,甚至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第二方面是向人性的善、恶开掘。       由此可见,小小说虽短,但仍能反映大的主题,只是反映的方式要有别于短、中、长篇小说:在有限的空间里,贮存着最大的容量;同时,要能开启人们最广泛的联想。       (五)叙述方式的改变。      我们的小小说多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可以有意地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二人称。如《忏悔书》。多种方法都试一下。作为一个锻炼,多学一招本事。例《谁的眼泪在飞》      可以打破正常的叙述顺序,如用倒叙、插叙、片段组接等等方式,大胆进行创新。这方面,建议大家多读些港台和东南亚的小说,会有很多启发!       (六)虚幻       这类小说,完全是创作的一个不存在的世界,显示了作者大胆的想象,高度的幽默。我们写得多了的作者,可以尝试一下。而刚开始学写作的学员写的所谓科幻小说、古代的言情小说,武打小说,还很不成熟。建议不要多写。因为这类小说要写得成功,很难。       给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小说,完全是虚拟的,但很有意义。如《模拟招聘》、《鸡鹅之恋》、《狗人》、《司马光。你干嘛砸缸》。以动物写人,也是一种有益的创新。       我国作家在运用“黑色幽默”的叙述手法方面,也开创了新的局面。如谌容的《减去十岁》、王蒙的《扯皮处的解散》、沙叶新的《饱学之士》等,都使读者大开了眼界。


甘肃河流 发表于 2016-5-18 09:08:15

初学小小说的必修课,学习了。谢谢刘老师!

刘满园 发表于 2016-5-18 17:32:58

好好学习,慢慢琢磨。

甘肃河流 发表于 2016-5-19 09:08:56

刘满园 发表于 2016-5-18 17:32
好好学习,慢慢琢磨。

保存下来了。谢谢!

刘满园 发表于 2016-5-25 10:57:33

每读一遍,都有收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理论之窗】小 小 说 的 写 作 艺 术(顾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