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风 发表于 2019-4-1 13:33:45

响马(小小说)

本帖最后由 一随风 于 2019-4-1 13:33 编辑

       烛火忽明忽暗,摇晃着刘知县阴沉的脸。
       夜深了,刘知县浓眉紧蹙,端坐衙堂上,一动不动。师爷给他换了一杯茶,知趣地恭立一旁。
       师爷知道刘知县内心的焦灼。今年县境内大旱,农田基本绝收。不仅朝廷税赋无法上交,而且全县十几万人的口粮无着,不知道黎民百姓的日子如何安生。
       向朝廷申请赈灾的奏本呈交上去,如同石沉大海,渺无音讯。县衙能够动用的粮食和钱物全部用于赈济灾民,只是受灾人口太多,面积太广,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县衙已经山穷水尽,毫无办法可想。
       饥饿出盗匪。以树皮草根为食的饥民,已经开始抢劫大户人家,大有揭竿而起的势态,全县局面有失控之虞。
       救灾如救火,危难之际,师爷深深地同情刘知县眼下的困境。
       救火要用水,救灾急需粮。可是目前那里能弄到救命粮食呢。
       刘知县眉头上挑,面露一丝喜色,借粮!
       师爷心里一动,这是一个权宜之计的好办法。问题是向谁借啊?普通老百姓已经断顿,城里粮商库存早已售罄,粒米无存,上哪里去借粮呀。
       刘知县咬牙切齿道:向张员外借!
       师爷刚缓和的神色,又严肃起来。
       张员外家肯定有粮。但是这个张员外不是一般人,他是个手眼通天,为富不仁的本地大富商。他依仗女儿在宫中侍候皇后娘娘,跟皇室有联系,有恃无恐。平时就不把小小县衙放在眼里,这时候,他会心甘情愿借粮给县衙,赈灾济民?
       师爷摇摇头,表示不妥。
       刘知县执意坚持,师爷无奈只好随同知县一道乘轿前往张宅。
       从张家回来,刘知县脸色铁青,闷头不语。
       这样的结果,师爷早有预料。他们连张员外面也没有见着,就被管家以老爷外出不在家为由,搪塞回来。
       不行就来硬的!刘知县一声怒吼,一击案桌。
       师爷吓一大跳,莫不是县令大人要跟张员外翻脸,强行征收他家的粮食?他担心又害怕。
       月黑风高,更深夜静。
       城郊张员外的深宅大院外,突然来了一伙响马,为首的老大骑着高头大马。这伙黑衣蒙面人,手执各种兵刃和熊熊火把,凶狠地砸开了张宅的大门。
       他们一涌而进,把张家人全部五花大绑起来,蒙眼塞嘴,关进柴房。
       这伙人明火执仗抢劫了张家的全部粮食和金银钱物,用准备好的大车小车满载而去。
       待到刘知县率领巡捕房的捕丁,闻讯前来救援时,这伙山贼已经逃之大吉,不明去向了。       刘知县连连安慰捶胸顿足,痛哭流涕的张员外,信誓旦旦,一定会把这帮胆大妄为的歹徒缉拿归案。
       然而让人惊奇的是,这伙匪徒抢劫了张府粮食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躲进深山密林,而是大张旗鼓在四里八乡搞起了赈灾救济。很多断粮无炊的乡民,都领到了这伙土匪发放的救命粮。人们奔走相告,纷纷感激这些仗义行侠的义匪。
       不久,朝廷赈灾粮食运到了,如同及时雨,让全县旱灾饥情大大缓解,刘知县和师爷彻底松了一口气。
       不过,随同朝廷粮食而来的,还有刑部办案官员和皇宫侍卫。他们包围了县衙,缉捕了刘知县。
       大牢里,刘知县平静如水。他知道自己将被押赴进京受审。指控他的罪名是官匪勾结,打家劫舍,抢劫民财。
       向朝廷状告的是张员外。当夜的作案现场,他捡拾到抢匪遗落的一串朝珠。这朝珠是朝廷配发给官员的,全县只有刘知县有资格佩戴。
       狱吏打开牢门,大声吆喝,带刘知县出堂受审。
       监狱门口,刘知县惊异地遇见带镣铐的师爷。师爷与他相视一笑,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话:我家人也得到了救命粮。谢谢你。
       公堂上,办案的刑部官员宣布他无罪,恢复他知县官职。因为刚不久,师爷前来自首,说那串朝珠是他落下的。
       师爷曾是举人,辞职回乡前,在京城国子监担任修书,所以拥有朝廷配发的朝珠。他承认了自己带领土匪抢劫张员外家粮食钱物的事实,同时表示,愿意认罪伏法。
       师爷被押解进京的日子,刘知县率领县衙公差和众多老百姓为师爷送行。
       刘知县眼圈潮湿,为师爷敬上一杯壮行酒。他歉疚地对师爷说,你用不着这样做,这不是你干的。
       师爷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动情地回答:我没关系。你是好官,我们全县老百姓不能没有你啊!说罢,师爷决然转身而去。
       凝望师爷远去的背影,刘知县吩咐属下备下快马,他要连夜进京,拜求他的恩师,朝廷大理寺卿苏大人,无论如何要搭救师爷的性命。
       因为不仅县里百姓需要他,他也割舍不下这位侠肝义胆的好师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响马(小小说)